阅读这篇文章之前配资炒股中心,欢迎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日后持续获取类似内容,随时参与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源泉!
——文|魏戈原 编辑|t
提到春秋时期的霸主,越国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。越王勾践励精图治,成功灭吴,迁都琅琊,成为一时之雄,几乎称霸中原。然而,春秋时期强盛的越国,在进入战国时期后却未能继续其辉煌,反而迅速衰弱,最终被其他强国所吞并。为什么如此强大的国家会在战国时期迅速走向灭亡?即便曾经有过辉煌,为什么“战国七雄”的称号也与它无缘呢?
展开剩余81%回顾历史,到了公元前333年,越国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强国,国力大不如前。此时,越王无彊决心效仿勾践的做法,欲通过进攻其他强国,尤其是齐国,来一举扭转局势。原本他们的目标是齐国,然而齐国通过一位说客巧妙地转移了战线,最终将越国推向了楚国的对立面。正巧此时,楚国也有灭越之意,因此,越国的进攻反而为楚国提供了一个正当的理由。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,长期以来对越国进行情报收集,无论在军力还是信息掌握上,楚国都远超越国。
于是,在两国的激烈对抗中,越国毫无悬念地败下阵来。越王无彊在战役中身死,而在他临终时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。随之而来的是越国的内部分裂,王室成员为争夺权力纷纷自立为王,国家陷入了深深的混乱。从此,越国失去了原本与其他强国抗衡的能力,最终走向灭亡。
越国衰败的原因之一,显然与其国内政治的紊乱息息相关。而这种问题的根源,便是越王勾践当年夺得天下后对国土的随意分封。在勾践称霸后,他模仿周朝的分封制度,将许多诸侯封为王,以便巩固自己的统治。虽然在初期,这一制度有效地维持了越国的统一,但随着勾践的去世,这些诸侯便纷纷争权,想要从中获取更多利益,致使越国内部政权不稳,人心涣散。
与此同时,其他大国开始逐步推行中央集权制,替代了分封制。以秦国为例,商鞅变法大力推行中央集权,削弱地方势力,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。而越国,直到公元前333年,依然延续着落后的分封制度。这种体制使得权力高度分散,国君很难统一全国的力量,导致了军事实力的弱化。在别的国家众志成城、日益强盛时,越国的内部却充满了矛盾和纷争,如何能与其他强国抗衡呢?
越国的中央王权疲弱,而地方诸侯兵力强大,每一代越王都必须通过费尽心思的手段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。历史上曾有记载,越国频繁发生“弑君”事件,政权极度不稳定,军事力量难以统一。在战国初期,越王朱勾曾通过弑父篡位的方式登上王位,虽然在他的统治下,越国军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,但弑父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伦理道德,也让国内外对越国的统治产生了严重的质疑。
朱勾死后,他的儿子翳继位,但翳的弟弟豫对结果显然不满,于是策划了一场阴谋。豫先是杀害了翳的三个儿子,企图迫使翳除掉自己的太子,这样一来翳死后他便能顺利登上王位。然而,太子并非易于对付的角色,他发动政变,成功杀死了父亲,篡位为王。但此举引发了国内的强烈反响,很快新任的越王就被百姓所杀,越国的内乱进入了恶性循环。
而后,一位名叫错枝的人被推举为越王,但他目睹了王室血腥斗争后,坚决拒绝登基,最后甚至死于非命。由此可见,越国的政局已经混乱不堪,无法稳定。这一切根源,正是由于勾践当年盲目地进行权力分封,忽视了中央集权的建立,使得国家内部充满了权力斗争和利益冲突。
如果越国能早早认识到这个问题,并进行相应的政治改革,或许它还有挽回的余地。可惜的是,勾践治国时虽任用了一些能臣,然而他并没有长远的眼光。尽管勾践忍辱负重,终成霸主,但在成功后,他却开始过河拆桥,残忍地对待曾经辅佐过自己的谋士。比如他杀掉了文种,范蠡虽然逃脱,但依旧深知勾践的无情。范蠡甚至在勾践灭吴后写信警告文种,“勾践为人,可与共患,难与处安”。然而,文种未能察觉勾践的险恶,最终死于非命。勾践的做法,无疑为后来的“鸟尽弓藏”和“兔死狗烹”成语奠定了基础。
这种政治手段可能让勾践在短期内能够独享江山,但对后来的越王们却是致命的打击。天下的有识之士,都了解越国的“尿性”,谁还愿意为这样的国家效力?比如越王朱勾曾想请墨子辅佐,但墨子直言拒绝:“越不听吾言,不用吾道”。再之后,越国的能人志士纷纷离开,宁愿投奔其他国家,越国也因此陷入了人才匮乏的困境。
再加上越国本身并非中原大国,资源、军事、经济各方面都远逊于其他强国。即便依靠勾践的历史余威,也很难在没有改革的情况下与其他“战国七雄”抗衡。因此,越国的衰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