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提到“死神”,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西方神话故事中的形象,比如镰刀挥舞的死神黑袍人物。然而说起“中国的杀神”,几乎所有稍懂历史的人都会立刻想起战国时期的武安君——白起。白起在一生中斩杀无数敌军,根据史料记载,他亲手或间接造成的敌军死亡数目惊人,达到了百万之巨。要知道,当时战国时期七雄总人口不过两千多万,白起一人便杀了近二十分之一的人口上股票配资交流,实至名归被称作“杀神”。
那么,白起为何能够被冠以“杀神”的称号?他究竟经历了哪些波澜壮阔的战役,才铸就了这样的传说?说起秦军的战斗力和勇猛,自然绕不开白起的名字。秦军被誉为战国七雄中最具战斗力的部队,那么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?
展开剩余84%谈到白起,长平之战无疑是他的代表作。这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62年左右,当时秦国已基本攻占韩国,仅剩下几十座城池顽强抵抗。韩国当时的国君,虽为周天子认可,身为诸侯之一,但已走向衰落。与此同时,赵、魏、晋三国互相分割晋国,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几个国家。
相比之下,秦国起初不过西边的一个小诸侯国。战国早期,商鞅变法尚未施行时,秦国实力中等偏下,远不及齐、魏、楚这三个强国。直到商鞅变法的推行,秦国经济和军事迅速崛起,一跃成为中上游实力,开始能够与齐、魏、楚相抗衡。可以说,商鞅的变法是秦国后续统一中原的重要基石。
回到战场上,秦军几乎攻陷韩国后,韩国国君以17座城池为代价,向赵国请求援助。赵孝成王虽然并不愿意卷入这场纷争,但迫于局势,只能派出名将廉颇率军支援韩国。廉颇稳扎稳打,采取守势,避免硬拼,他的军队紧紧依托营垒,形成了持久战的局面。面对廉颇顽强的防御,白起一时间也无计可施。
持久战的核心是补给线。廉颇依靠营垒间短距离的运粮,保障部队粮草供应充足。而秦军因远征而补给困难,粮草运输成了制约他们的关键。廉颇坚信只要拖下去,秦军终将因粮草不足而力竭反败为胜。
然而廉颇未曾料到,秦昭王下令重金动员百万青壮年,兴修水路,用船只运粮,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秦军的粮食供应速度,甚至超过了赵军。时间一长,赵军补给逐渐枯竭,而秦军仍旧粮草充足。赵孝成王对此极为不满,认为廉颇的拖延战术无用,果断将廉颇撤换,改派赵括为主将。
世人往往贬低赵括,说他“纸上谈兵”,但事实上,赵括能被任命为主将,说明他具备一定的军事才干和统帅能力。他不是毫无经验的军人,只是遭遇了白起这般高手和不利局面。赵孝成王心知战局难以逆转,于是让赵括承担这场必败战役的责任,廉颇作为国之栋梁,自然不能成为替罪羊。
白起本名公孙起,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。商鞅变法后,秦国军队施行了功勋制,战场上斩敌即得功劳,累积功勋可晋升官阶。为了防止兵士互相残杀,制度规定五人一队,如果队伍中有人阵亡,整个小组都会被处罚,最严重者甚至面临死刑。只有当剩下的四人每人多杀一个敌人,才能抵消处罚。这种严苛的规则促使秦军战士奋不顾身,团结作战,铸就了秦军的强大战力。
白起正是在这种制度下脱颖而出。他从普通士兵开始,凭借卓越的指挥和杀敌数量迅速晋升,仅用了几年时间便升至左庶长,相当于将军,当时他不过二十余岁,是秦国最年轻的大将之一。
回到长平之战,赵括上任后不再采用廉颇的防守策略,急于主动出击,试图以突袭打乱秦军阵脚。但白起早已洞悉赵括的战术缺陷,判断他虽勇但缺乏谋略。白起便命令前线部队示弱,故意败退,将赵军引诱至秦军营垒附近。赵军初见战局反转,士气大振,自信满满地逼近秦军防线。
待赵军深入,白起派遣两万精锐部队切断赵军退路,同时骑兵切割其主力。秦军缓缓收缩包围圈,将赵军困于营地内,开始长达四十多天的围困。赵军粮草告罄,士兵开始饥饿,甚至互相残杀以求生存。
赵括多次尝试突围未果,最终亲自率军冲出包围,但终被白起斩杀。赵军失去主将后士气崩溃,四十万赵兵无奈投降。然而,这并非和平的结局,白起因担心其不忠,遂下令坑杀全部俘虏。
白起一生所杀人数,开头至结束皆惊人,累计超过一百万。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,这样的数字都是难以逾越的存在,白起的“杀神”称号,实至名归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