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羽之神勇,千古无二”,这句赞美之词为“西楚霸王”项羽所传颂,他作为一位出色的将领,同时也是项燕的孙子,命运似乎在冥冥之中让他走上了与祖父相似的道路。项羽虽然拥有无可匹敌的勇气与胆略,但最终却因战略失误,夜闻楚歌四起,误以为汉军已经突破至乌江。他意识到自己和军队的败局已定,最终拔剑自刎配资盘股票配资网,结束了自己的一生。
项羽的祖父,项燕,也未曾逃脱类似的命运。项燕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楚国名将,他在战争中常常出奇制胜。面对李信的强大军队,项燕反而以少胜多,只派出少量兵力与李信接触。李信大获全胜后,志得意满,带着歌声杀入楚国腹地。然而,项燕早已埋伏好精兵,一举击溃了李信的队伍,将其自信彻底打击。可惜,项燕的用兵之道在面对王翦时未能奏效,最终楚军溃败,项燕战死,楚国也随之灭亡。
展开剩余82%很多人认为楚国的灭亡是项燕的失败,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楚国与秦国君主之间定力的较量。这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博弈,楚国早早就注定了失败。尽管项燕是一位才智过人的将领,但他在国家领袖的决策上却未能占据上风。
而在历史中,王翦被称为“神人”。王翦的传奇经历堪称传奇,他深知战争中有一个规律:若一个人屡次立下战功,手握重兵,距离死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。每一个有雄图之志的帝王,都必然有些疑心,这种疑虑有时甚至可以变成对功臣的深深不信任。虽然王翦屡次在战场上取得显赫战功,但他却在秦始皇的信任中始终保有平稳的状态,最终达到了功成身退的境地。
王翦的成功并非天赋异禀,他并无显赫的出身,家境贫寒,无法依赖任何高枝。他的成功完全是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和超凡的武艺。年轻时,他通过努力训练成为一位出色的战士,并在20岁时投身军营,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秦王。优秀的人,不论身处何地,总能发光发亮。
王翦凭借勇敢的作战精神和过人的武艺,很快从一位普通士兵升至军中的重要人物,获得了秦国大将白起的青睐。白起常说:“秦欲统一海内,非王翦将兵不可”,也因此将王翦推荐给了秦昭王。然而,白起的命运并不长久,因为与秦昭王的矛盾加剧,他最终被赐死。王翦虽然得以幸免,但他深知自己面临的局面将更加复杂。
公元前251年,秦昭王去世,王翦的职业生涯迎来了转机。秦昭王的继任者子安仅在位一年便死去,庄襄王继位三年后去世,直到嬴政登基,王翦才得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。嬴政不仅眼光远大,立志统一天下,而且早已意识到王翦是打下大业的关键人物。经过多次外交与军事筹划,王翦也从未放弃对嬴政的支持,并坚定了帮助秦国统一六国的信念。
秦国的实力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增强,而白起在前期对六国的打击也让楚国等国的抵抗力量大为削弱。在嬴政的领导下,秦国发动了一系列高效的军事行动,长平之战后,秦国的兵锋再度指向赵国。在与赵国名将李牧的对决中,王翦巧妙地运用“反间计”,将李牧的忠诚逼迫得破裂,最终赵国的防线被彻底摧毁,李牧死于非命,赵国随之灭亡。
接下来,王翦又面临了燕国的挑战。燕国派遣刺客刺杀嬴政,历史上留下了“荆轲刺秦”的典故。然而,燕国未能幸免于难,王翦率军迅速击败燕军,燕王被迫逃亡,燕国宣告灭亡。随着赵国和燕国的相继覆灭,楚国和齐国成为秦国统一的最大障碍。
当秦楚大战爆发时,王翦再次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。楚国派出经验丰富的将军项燕,而秦国则派出屡战屡胜的王翦。此战,王翦虽然展现了卓越的战术,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。事实上,这一战几乎决定了天下的格局,楚国的失败也几乎是因为国王定力的不足。嬴政最初对王翦并不完全信任,甚至派李信出战,结果李信败北,嬴政才决定重新启用王翦。
王翦指挥的秦军,最终在六十万大军的支持下,攻破了楚国的防线,而项燕带领的楚军则在这一战中惨败。项燕虽然精通战争,但在面对王翦时,最终未能挽回败局,楚国灭亡。王翦的胜利,最终使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,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,为中国的历史进程推动了重要的一步。
战后,王翦成功交出兵权,过上了隐居的生活。由于王翦在统一大业中的巨大贡献,嬴政也将其子孙提拔为大将,世袭五代。虽然项燕与王翦同样是智勇双全的名将,但由于国君定力的不同,以及王翦更善于处理与国君关系的能力,最终王翦成功避开了功高震主的危机,安享晚年,成为后人传颂的“神人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